Xi Shi, One of the Four Beauties

四大美女之西施

作者 Ariel Tian & Michelle Guo

「沈魚落雁、閉月羞花」是中國古代對絕世佳人的讚美,其中排在首位的「沈魚」普遍被認為是為了家國大義而自願被獻給吳王,最終導致吳國滅國的越女西施。在神韻2024年演出中,也有一個關於西施的舞劇,還原了一個心地善良、有情有義的西施。

雖然正史中對西施並無明確記載,但是從先秦時期開始,她的名字就出現在民間作品中,墨子、孟子、莊子等都曾提及西施,後世詩文記載更是不計其數。

傳說西施本名施夷光,春秋末期越國苎蘿村人(今浙江省諸暨市附近)。越國氣候溫潤,山靈水秀,鑄劍及織造之術天下無雙,更以盛出美女而聞名天下。西施到底有多美?在唐代詩人宋之問的《浣紗篇》中可得見一二:「鳥驚入松蘿,魚畏沉荷花。」這句詩也被很多人認為是西施「沉魚」美名的由來。而宋代蘇軾對西施的讚美,更是千古佳句:「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妝濃抹總相宜。」甚至連西施捧心皺眉的病狀,都被醜女東施模仿,成了《莊子》中「東施效顰」的典故。

在諸國爭霸的亂世中,越國被强大的吳國攻破。心思深沉的越王勾踐,表面卑屈恭順、事吳王如父,暗地裏卻臥薪嘗膽,誓報國破之仇。據《吳越春秋》記載,勾踐甚至不惜忍受奇恥大辱,為吳王嚐糞示孝。勾踐忠誠的臣子范蠡,想利用越國的美人軟化吳王的意志,為越國雪恥復國尋覓良機,於是便找到了美名遠播的浣紗女西施。

被越國精心調教多年的美人西施,果然不負眾望,成功俘獲了吳王夫差的心神。夫差不顧吳國重臣伍子胥的強烈反對,對西施極盡恩寵,在姑蘇臺建造春宵宮,在靈岩山建造館娃宮,供自己與西施宴樂賞玩。勾踐趁夫差沉迷美色、荒廢朝政之際,休養生息、養精蓄銳,後乘虛而入,一舉消滅吳國。

有傳說稱,西施在滅吳後不願隨范蠡離開,溺水而死。也有戲劇和話本,說西施負疚於夫差的多年寵愛,自縊於館娃宮中。但據《吳越春秋》和《越絕書》記載,西施後隨范蠡飄然而去,泛舟五湖。而西施真正的結局和去向,至今仍是千古之謎。

「西施之沈,其美也。」先秦的墨子認為,是西施的美麗給自己和吳國帶來了災禍。但後世為西施鳴不平者卻大有人在。唐代崔道融有詩云:「宰嚭亡吳國,西施陷惡名。浣紗春水急,似有不平聲。」唐代詩人羅隱的詩作更是令人深省:「西施若解傾吳國,越國亡來又是誰?」如果吳人怨恨西施給吳國帶來了滅國之禍,那如果西施不去吳國而導致越國滅亡,那人們又要去怪誰呢?「家國興亡自有時」,若天意如此,又怎會是一個美貌女子能改變的呢?

「情人眼裡出西施」是現代常用的一句俗語,人們大多認為這話是說美是一種主觀的感受,一個人不論實際長相如何,在情人眼裡都是完美的。其實這原本是宋代的一句諺語,原文出自詩話集《苕溪漁隱叢話後集》:「色不迷人人自迷,情人眼裡出西施。」

美麗的本身並不是一種罪過,迷失在美色中的人心,才是帶來災禍的根源。

「一破夫差國,千秋竟不還。」可憐西施縱有絕世容顔、帝王恩寵,也只能在塵世中無奈的扮演著言不由衷的角色、演繹著身不由己的劇本,給世人留下無盡的感嘆。西施在中國文化中留下了動人心魄的一筆,提醒著塵世中的我們:繁華、恩愛、美貌皆不長久,唯有心中的善良與大義得以流傳千古。

你可能會喜歡

留言

所有評論經審核後發表

新品上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