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節話月
作者:Pingping Yu
月亮,亙古以來高懸長空,圓圓缺缺間看盡人間聚散悲歡。月相的圓缺不定,像極了人間的聚散離合,因此自古最動人心緒的,莫過中秋之夜那輪明月。古往今來對月吟詠者無數,或喜樂、或感傷、或豪邁,月色照拂下成就無數不朽詩文華章。最經典的莫過於蘇軾的「水調歌頭·中秋」:
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。
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。
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
高處不勝寒!
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?
轉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
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
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
此事古難全!
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
讓我們一起看看有關中秋的軼聞趣事吧!
中秋起源
中秋節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,約在公曆九十月間。在中國古代稱為仲秋,又稱八月節、八月半、月夕、月節、 十五夜,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。
中秋最早出現於《周禮》。《禮記·月令》上說「仲秋之月養衰老,行糜粥飲食」,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動。
唐朝以後,中秋節成爲君王賞賜群臣的節日。至明清時期,中秋節已成爲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。《正德江寧縣誌》載:「中秋夜,南京人必賞月,合家賞月稱為『慶團圓』,團坐聚飲稱為『圓月』,出遊待市稱為『走月』」
中秋傳説
在中國及其他華語地區,有關月亮最爲人熟知的傳説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。
民間傳説嫦娥為射日英雄後羿之妻。夫妻倆由仙人賜予仙藥,原應兩人均分,但嫦娥不慎將仙藥全部服下。服藥後嫦娥身不由己的冉冉升空,飄向月中清冷的廣寒宮,從此留在月中。傳説中嫦娥身邊相伴的是搗藥玉兔,另外月中還有求道的吳剛在伐著那顆永遠不倒的桂樹。
而在越南的傳説中,一個名叫阿貴的男孩在人間手持菩提樹四處爲人治病。一日,阿貴手中的菩提樹忽然一飛衝天,帶著阿貴飛入月宮。民間感念阿貴醫病之德,每逢八月十五即掛出燈籠來慶祝阿貴成仙。
唐玄宗游月宮的傳說曾是神韻的經典劇目。唐玄宗一生傳奇,多遇異人,自身音樂修爲極高,開創了首個皇家音樂學院——梨園。傳説唐玄宗曾夢游月宮,得月中仙子傳授「紫雲回」及「霓裳羽衣」,醒來將音樂記錄並流傳。
月餅
月餅或方或圓,或鹹或甜,是中秋不可或缺的美食。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。根據《洛中見聞》,唐僖宗曾在中秋節當日命令御膳房用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。據說北宋之時,該種餅被稱為「宮餅」,在宮廷內流行,但也流傳到民間,當時俗稱「小餅」和「月團」。蘇東坡的〈留別廉守〉一詩曾經提及「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和飴」。
清代已有詳細記述月餅製作方法的書籍。如晚清女作家、女醫師曾懿在其著作《中饋錄》中即記有〈製酥月餅法〉:「用上白灰麵,一半上甑蒸透,勿見水氣;一半生者,以豬油合涼水和麵。再將蒸熟之麵,全以豬油和之。用生油麵一團,內包熟油麵一小團;以趕麵杖趕成茶杯口大,疊成方形;再趕為團,再疊為方形;然後包餡。用餅印印成,上爐炕熟則得矣。油酥餡,則用熟麵和糖及合桃等,略加麻油,則不散矣。」。作法和如今的蘇式月餅極為類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