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玄宗與楊貴妃(下)
作者:清簫
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,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由發動叛亂,拉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,大唐王朝也因此面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。天寶十五年六月初九,安祿山攻入長安東面的最後一道屏障——潼關。唐玄宗六月十二日決定放棄長安,向蜀地逃亡。
一路上禁軍士兵既飽受精神上的思鄉之痛,對未來感到絕望,也因身體所受飢苦而怨聲載道。駐入馬嵬坡驛站後,禁軍大將陳玄禮呼籲把楊貴妃的兄弟楊國忠這個奸臣殺掉,恰巧有吐蕃的使臣攔住楊國忠的座騎,士兵便大喊楊國忠通蕃敵有謀反之意,接著就有士兵上前將楊國忠斬首。
得知楊國忠死後,唐玄宗並沒有生氣,一方面因為他知道楊國忠是奸相,雖然明知他不會謀反,但殺之不可惜;另一方面為了安撫軍心並保住自己的性命,這種危險局面他不能較真,說道,既然人已經殺了,大家就散去吧。
不料禁軍一動不動,直盯著唐玄宗。他問諸將士為何還不散去,禁軍回答說:「賊本尚在」。陳玄禮解釋說:「國忠謀反,貴妃不宜供奉,願陛下割恩正法。」這話對唐玄宗而言簡直如萬箭穿心。
他愣了好一會兒,內心當然捨不得賜縊楊貴妃。而高力士的提醒,玄宗只能無奈歎息:貴妃誠然無罪,但只有安撫軍心,皇上才能安全。
據《楊太真外傳》,訣別之際,楊貴妃對唐玄宗說:「願大家好住,妾誠負國恩,死無所恨。」禮佛之後,高力士便把楊貴妃勒死在佛堂之中。《長恨歌》對這一生離死別的場景描寫道:「花鈿委地無人收,翠翹金雀玉搔頭。君王掩面救不得,回看血淚相和流。」
玄宗在逃亡之中反思了自己的怠政與過失。在逃至劍門天險後,他昭告天下「伊朕薄德,不能守厥位,貽禍海內,負玆蒼生,是用罪己責躬。」在得知太子李亨將自己「尊」為太上皇後,玄宗縱然心裡不情願,但仍以大局為重,說「吾兒應天順人,吾復何憂」,以免內亂影響平息外叛。
人生輝煌時有多風光,落魄時就有多淒涼。回到長安後,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,玄宗孤苦伶仃地被軟禁於太極宮,身邊無一親信,在憂鬱寡歡、無盡思念中書寫最後的感悟:
「刻木牽絲作老翁,雞皮鶴髮與真同。須臾弄罷寂無事,還似人生一夢中。」
他的一生是大唐盛世的縮影,走過了一個時代的春夏秋冬——在朝氣蓬勃的春季開創震古鑠今的功業,在繁華似錦的夏季享盡人間福分,在淒風蕭瑟的秋季嚐遍滄桑炎涼,在孤苦無依的冬季歸於寂靜。楊貴妃在最繁華的季節來到他身邊,他們有過比翼連理的憧憬,但待到流水落花春去時,離開的人已然解脫,活著的人仍在夢中。盛世風流多少事,而今只付笑談中。
神韻藝術團2023年以精彩的舞劇演繹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。交響樂團扣人心弦的樂音,將「在天願作比翼鳥,在地願為連理枝」的恩愛甜蜜,到「天長地久有時盡,此恨綿綿無絕期」的淒痛哀婉,細緻入微的呈現在觀眾眼前。神韻獨特的演繹出玄宗與貴妃超越生死時空的生命交會,在悽婉的遺憾中,卻能帶給觀眾深刻思索著面對繁華絢麗到落寞淒涼的另一種境界。
神韻演出對唐玄宗落寞相思的重現也相當傳神動人——池苑依舊在,卻是改了朱顏,白了頭髮,物是人非。昔日桃李花開,佳人常伴;今宵梧桐葉落,任秋風掃,孤影難眠。月色成了傷心色,風聲成了斷腸聲,玄宗的相思如漫漫長夜沒有盡頭,朦朧中彷彿見到了「雲想衣裳花想容」的楊貴妃,她自畫中翩翩而來,一切是那麼真實,一切又彷若一場大夢;夢醒後,仍只餘白髮蒼蒼的他,黯然流連,不知又要經歷多少個「遲遲鐘鼓初長夜,耿耿星河欲曙天」。看完神韻舞蹈演員的演繹,觀眾席上的人們也彷彿徘徊於唐朝時空,久久難忘,沉醉流連。